作者:旌旗可想
地址:https://jqkx04.com

目录


引言
古代围棋文化
1.1源流发微
1.2三国棋艺
1.3棋局规制演变
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
2.1棋谱介绍
2.2全局复盘
2.3真伪辨析
结语
参考文献/推荐阅读
附录

引言


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南宋初年李逸民所编《忘忧清乐集》开篇第一谱,距今约一千八百年,被称为传世对局之最早,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围棋实战起手谱,然而关于棋谱真伪多有争议。孙策,东吴政权奠基者。吕范,字子衡。汝南郡细阳人。避难寿春时结识孙策,后追随其征战南北。二人喜好军中对弈,《三国志·吕范传》载:“策从容独与范棋。”

本文旨在帮助想要进一步了解该棋局却不明棋理的读者介绍相关内容,普及围棋文化,同时笔者会根据个人学习围棋的经验复盘全局共四十三手,并通过研读历史资料对棋谱真伪性进行辨析。

古代围棋文化


1.1源流发微

作为发源自中国古代的策略类游戏之一,围棋以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不单被人们视为一项娱乐活动,还被视为修身养性和培养智慧的工具。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围棋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世本》云:“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补充:“尧造围棋,以教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宋代罗泌《路史·后记》:“帝尧陶唐氏……为制弈棋以闲其情。”说明围棋最初被创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顺便达到教化的作用。然而围棋的基本原理决定了这项活动在军事方面也存在巨大价值,甚至可能诞生于上古时代部落会议用两色石子代替敌我士兵,共同商讨作战部署的需要。因此唐人皮日休认为,围棋与尧舜仁义治天下的理念相违背,应当是被战国纵横家所创造发明。《原弈》言:“以尧之仁,……有苗之慢尚不加兵,岂以害诈之心,争伪之智用于战法,教其子以伐国哉?则弈始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

皮日休的观点虽然过于主观,但可以肯定的是,围棋的确在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发展,出现了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弈秋。秋为其名,因棋艺出类拔萃,故以弈加名称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用下棋的道理来推定国君废立,可见弈棋活动已颇为常见,由此推之围棋最迟起源于西周。不过,围棋仅仅是作为和六博并称“博弈”的趣味益智游戏流行,未能得到文人士大夫们的首肯。《论语·阳货》记录了孔子对围棋的看法:“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孟子·离娄章句下》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围棋成了不思进取,耽于玩乐的象征。

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确立,儒家思想成为文人必须要信奉的意识形态。世风继续沿袭孔、孟偏见,批判围棋活动。
《白孔六帖》:“失礼迷风,围棋是也,贾谊云。”
《汉书·王褒传》:“辞赋比之,尚有仁义风谕,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
《西京杂记》载:“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人或讥其费日。”

由于对弈传达出的平等意识、竞争意识与儒家倡导的注重礼教、强调尊卑上下不相符,且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价值实现毫无益处,自然不被提倡。直至东汉初年,班固《弈旨》一文出世,围棋终于奠定了在中国棋艺中的正统地位,并逐渐被士大夫接受认可。他从儒家观念出发系统阐述了围棋的宗旨,全面地肯定了围棋:“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
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桓谭著《新论》称:“俗有围棋,或言是兵法之类也。及为之上者,张置疏远,多得道而为胜;中者,务相绝遮要,以争便利;下者,守边趍作罫,自生于小地,犹薛公之言黥布反也。”
马融作《围棋赋》:“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拙者无功兮弱者先亡。自有中和兮请说其方。”充分发掘了围棋的军事价值。

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虽然朝代更迭、战争频繁,围棋却以空前的发展势头朝黄金时代迈进。到了魏晋南北朝,特殊的社会背景促进了围棋的高昂态势,围棋理论的成熟、棋品的划分、高门士族追求享乐的风气、帝王对围棋的提倡、围棋价值观的提升都使得围棋活动进一步兴盛。沈约《棋品序》中总结围棋的深奥意蕴和汉晋时期人们喜好之状云:“弈之时义大矣哉!体希微之趣,舍奇正之情,静则合道,动必适变。若夫人神造极之灵,经武纬文之德,故可与和乐等妙,上艺齐工。……是以汉魏名贤,高品间出;晋宋盛士,逸思争流。”围棋文化向周边国家辐射,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是在这一时期。《北史·倭国传》记载:“好棋博、握塑、樽蒲之戏。”《隋书·倭国传》:“每至正月一日,必射戏饮酒,其余节略与华同。好棋博、握架、檸蒲之戏。”

隋朝的统一恢复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尊道卑艺的观念限制了围棋的发展,隋朝弈坛一片沉闷。初唐时,围棋活动由宫廷发起向民间传播,使对弈不仅仅是士族垄断的活动。盛唐时期,唐玄宗大力倡导围棋,创立了翰林棋待诏制度,这是中国围 棋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志。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上至宫廷权贵,斯时下至朝野逸民,无不以弈事为能。唐代文人墨客也以精通棋道为乐,写下了大量以围棋为题材的诗篇。白居易《池上二绝其一》:“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张乔《咏棋子赠弈僧》:“黑白谁能用入玄,千回生死体方圆。空门说得恒沙劫,应笑终年为一先。”

两宋时期,宋代统治者多重文抑武,加上历代执政者对诸多文化艺术门类的偏好,带来了北宋文化艺术的大繁荣,围棋得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艺术和一种娱乐活动,在这种斑斓恢宏而又富于孕育性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大力发展。张拟著有《棋经十三篇》、刘仲甫著有《棋诀》、黄庭坚著有《棋经诀》,多部围棋著作在北宋时期产生。李逸民的《忘忧清乐集》成书于北宋末年,刊刻于南宋初年,全书共三卷,汇集了棋艺理论著作和棋谱、棋势,为了解我国古代棋艺情况提供珍贵史料。

元朝时,中国围棋短暂衰退,发展中最大的成果是《玄玄棋经》一书的编纂问世。明代棋界繁荣时期,形成了“永嘉派”、 “新安派”、“京师派”三大流派鼎足而立、相互竞争的局面。伴随三派的相互征战,围棋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围棋著作也广泛出现。流传至今的明代围棋著作有十多部,包括《石室秘传》、《石室启秘》、《会弈通玄谱)、《弈正》、《弈薮》、《弈时初编》、《弈志》等。明清交际,过百龄以创新的着法,结束了旧式套路的时代,为围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清乾隆四年,围棋国手范西屏、施襄夏于浙江平湖对弈,鏖战出当湖十局,被誉为我国围棋技艺登峰造极的典范,创造了不可逾越的棋艺高峰。晚清棋界最杰出的代表周小松、陈子仙卒后,清末棋坛彻底衰落。

1.2三国棋艺

围棋自东汉中兴,至建安时为之一盛,南北各地涌现出大量善弈者,围绕政治、军事、人文地理等必要条件形成了魏、蜀、吴三个中心。

魏国围棋的发展赖于曹氏家族和建安文人的推广与喜爱。据《文物》杂志所载,在对安徽亳县曹氏家族墓地的考古发掘中曾出土一些松绿石的围棋子,说明围棋在曹氏家族中是十分流行的。曹操的近宠孔桂,《三国志》载:“太祖表拜骑都尉。桂性便辟,晓博弈、蹹鞠,故太祖爱之,每在左右,出入随从。”可见是因为棋艺精湛得到了曹操的青睐。《三国志·魏书》注引《博物志》云:“桓谭、蔡邕善音乐,冯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善围棋,太祖皆与埒能。”说明曹操本人围棋水平也不低。

曹操诸子受到父亲影响,都喜好围棋。
白居易《白氏方贴事别集》云:“曹子建喻兄作围棋言陈如此。”
《世说新语·巧艺》云:“弹棋始自魏宫内,用妆套戏。文帝于此戏特妙,用手巾角拂之,无不中。”
曹丕《典论·自叙》曰:“余于他戏异之事少能喜,唯弹棋略尽其巧,少为识论。昔京师先工有马合乡侯、东方安世、张公子,常恨不能与彼数子对。”
曹丕虽自视弹棋水平高,围棋技艺不精,然《世说新语·尤悔》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须臾,遂卒。”利用围棋毒杀兄弟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实在骇人听闻。今人所著《围棋史话》认为据考证曹丕毒杀曹彰可信,未给出明确考证出处。《三国志》说曹彰黄初四年“疾薨于邸”,《魏氏春秋》说曹彰“忿怒暴薨”,如此看来《世说新语》记载的倒也不完全可信。

建安七子里,王粲是汉末有名的围棋高手,曾作《围棋赋序》:“清宁体能,稽漠玄神,围棋是也。”给予围棋很高的评价。《三国志·王粲传》:“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如果他没有足够的围棋功底支撑,仅凭记忆力是无法做到精确复盘全局的程度的。建安二十二年王粲病卒,曹植作《王仲宣诔》云:“何道不洽,何艺不阔,綦局逞巧, 博弈为贤。”

孔融的一对儿女皆会弈棋,《后汉书·孔融传》载,孔融因与孙权使者语,谤讪朝廷,又不遵朝仪,放言跌荡,被军谋祭酒路粹参奏,下狱处死。“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世说新语·言语》:“融对孙权使有讪谤之言,坐弃市。二子方八岁、九岁,融见收。奕棋端坐不起。”据此可推测,孔融大概也略通棋理。

《弈势》由应玚所著,是我国棋史上第一篇分类阐述弈棋形势特点的专论。应玚不仅用骈文分类阐述战略战术的运用与棋盘形势的优劣,还对围棋战略战术作了精彩的论述:“或匡设无常,寻变应危,寇动北垒,备在南麾,中棋既捷,四表自亏,亚夫之智,耿奔之奇也;或假道四布,周爱繁昌,云合星罗,侵逼郊场,师弱众寡,临据孤亡,披扫疆御,广略土疆,昆阳之战,官渡之方也。”《弈势》与班固《弈旨》、沈约《棋品序》、马融等五家《围棋赋》并称为“五赋三论”。

魏国还出了一个棋艺理论家邯郸淳。曹操素闻其名,召与相见,十分尊敬他,后来官至博士,给事中。擅书法,八体悉工,兼通诸艺,曾写有《投壶赋》千余言,又写有《艺经》,内容包括当时的各种艺术活动,围棋是其中一部分。他这部著作保留了许多汉魏时期的围棋资料,价值极高。此书很早便散失了。《隋书·经籍志》也不见著录,其残篇散见《数术拾遗》注、《文选》李善注、《太平御览》等书。

蜀国关于围棋活动的记载很少。诸葛亮是否会弈棋史料没有明确记录,只有后世的一些传说。如清《宝庆府志》:“棋盘崖在宝庆府城南五里,相传武侯宴兵着棋于此。有石盘广六尺,棋痕尚存。”清代距三国已有千年之久,可信度不高。但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深得诸葛亮器重的名臣费祎是蜀国下棋的好手。《三国志·蜀书》载:“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

三国之中,尤其以东吴棋风最盛。因东吴奠基者孙策爱好围棋,常常与部将纹枰对弈,直接影响了东吴一代围棋活动的兴起。吴中士族顾雍、陆逊是江东弈坛的代表,顾雍的儿子顾劭和陆逊分别也都在孙权的主持下迎娶了孙策的女儿。《世说新语·雅量》载:“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三国志·陆逊传》:嘉禾五年,权北征,使逊与诸葛瑾攻襄阳……逊未答,方催人种葑豆,与诸将弈棋射戏如常。”此外,安徽马鞍山朱然墓中出土的弈棋图也反映出围棋活动被吴国士大夫们推崇备至。

围棋在吴国的风行,让太子孙和的幕僚都无心公事,整日痴迷弈棋。孙和特地命韦曜写了一篇文采斐然的《博弈论》批评朝野上下盲目崇尚弈棋的现象。萧统将其收录于《文选·卷五十二》论一类,曰:“今世人之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当其临局交争,雌雄未决,专精锐意,心劳体倦,人事旷而不修,宾旅阙而不接……然其所志不出一枰之上,所务不过方罫之间,胜敌无封爵之赏,犹地无兼土之实。”即便已将围棋贬斥得一无是处,说下围棋荒废正事,丧失廉耻,增添戾气,有悖忠义,依然阻挡不住人们高涨的热情。此后孙和卷入“继嗣”风波被废掉太子之位,文章也就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

严武的出现代表了吴国围棋发展的至高水平。《三国志》赞他“围棋莫与为辈”,他的棋艺与皇象的书法,曹不兴的绘画,吴范、刘敦、赵达的术数等,当世之人都誉为绝妙,并称为“八绝”。东晋葛洪《抱朴子》载:“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故善围棋之无比者,则谓之棋圣,故严子卿、马绥明于今有棋圣之名焉。”马绥明,名朗,据《隋书》记载撰有《围棋势》二十九卷。后世把严武、马朗并称为“棋圣”,足见两人的影响之深远,而严武要比马朗早一个时代。三国时期东吴的严武,是中国历史上最初的“棋圣”。

在东吴围棋活动如火如荼的进展过程中,围棋爱好者们将值得研究、欣赏的棋局收纳起来,编纂成吴图二十四盘。敦煌《棋经》云:“乃集汉图一十三势,吴图廿四盘。”唐代杜牧诗云:“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覆吴图。”可惜在唐代尚流传的吴国现已失传。

1.3棋局规制演变

​中国古代的围棋制度,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变革过程,棋盘由小到大,棋子由方到圆,棋局路数不断增多。西汉以前由11道逐步演变为13道、15道,汉、魏、南北朝时,棋局由纵横各17道演变统一为19道。

迄今考古中发现的最早的围棋实物是1998年在对陕西省西汉年间(公元前200年)汉阳陵南阙门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一块带有残损的陶质围棋盘。呈不规则五角形。其残长28.5厘米至5.7厘米,宽19.7厘米至17厘米,厚3.6厘米。棋盘两面均为阴刻直线。因是残片,这个棋盘只能看出不止13道格局线,而是更多。根据残留部分分析,有可能是一块纵横15道或是17道线的棋盘。1952年于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发现的一件石质围棋盘则比较完整。此棋盘呈正方形,盘下有四足,格局纵横各17道。作为汉魏时期围棋盘格局大小的一个罕有物证,这个棋盘与东汉三国时的魏国人邯郸淳所著《艺经》中描述的“棋局纵横17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的记载一致。这个棋盘的发现表明至少在东汉时期,围棋已经发展到纵横17道线的格局。1975年在山东邹县发掘的西晋刘宝墓中有一副装在灰色陶盒里的基本完整的围棋子,黑白色天然海卵石磨制的,圆形,共289子,与17道棋盘相适应。这些考古发现都说明东汉时期流行的是十七路棋盘。

然而围棋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均衡。尽管中原地区17道棋盘早在东汉时期就已普及,但有的地方一直到唐代(公元618-907年)甚至辽代(公元907年-1125年)还在继续使用15道甚至13道的棋盘。1977年4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曾发现一座辽代古墓,墓内供桌下,有一高10厘米、边长40厘米的围棋方桌。桌上涂白漆,中间画有长宽各30厘米的棋局,棋局纵横13道。1971年湖南湘阴发现一座唐墓,墓内出土一件青瓷围棋盘,正方形,边长55厘米,纵横15道,4边刻有圆弧形装饰,上敷黄釉。由此可得,不同规制的棋盘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处于并行使用的状态。

最早证明围棋已经发展到19道线格局的历史文物于1959年的河南省安阳北郊张盛墓发掘出土,是隋唐时期产物。但实际上南北朝时期19路棋盘就开始流行。敦煌出土北周时期的《棋经》云:“棋子圆以法天,棋局方以类地。棋有三百一十六道,放周天之度数。”这里“三百一十六道”的表述可能是“三百六十一道”之误。《孙子算经》云:“今有棋局方十九道,问用棋几何?答曰:三百六十一。”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认为此书成于东汉年间。早期围棋的棋子数目,视棋局道数的多少而定。17道棋局需要289子,19道棋局需要361子。无论是289子、300子或361子,都可举其成数概称300,故韦曜《博弈论》有“枯棋三百”,晋蔡洪《围棋赋》有“三百惟群,算涂授卒”的说法。所以不能排除19路棋盘更早出现,在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时期与17路棋盘并行的可能。

孙策诏书吕范弈棋局面


2.1棋谱介绍

《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谱,最古老的传世的对局史料。棋谱距今一千八百年之久,为传世棋谱之最早。全谱共四十三手,双方弈于纵横各十九路线棋盘之上。白先黑后。盘面上双方各有两枚“座子”处于对角星位。最终胜负情况不明。​《隋书·经籍志》有《孙子算经》二卷,书中即有一道“棋局方一十九道”的算题。可以这么认为,棋盘的变化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东汉围棋活动的不断升温,围棋水平的日益提高,一批棋手已不满足于原有的十七道棋盘,而采用了新的十九道棋盘。但是这种变化要被所有的棋手认可,不可能在一时一处完成。它总是由局部到全面,逐渐推广完善的,而老棋盘也不可能马上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因此会有一段两种棋盘并存的时期,孙策吕范下棋的十九路棋盘即新式棋盘。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即十九道的围棋棋盘。这与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当时的围棋已初步具备现围棋定制。

《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这一古谱,一方面由于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孙策与吕范的围棋水平,因而受到了围棋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从而得以记录并保存了下来代代流传,成为现存最古老的棋谱。具有极高的棋史、棋艺研究的文献价值,为研究古代围棋活动的演变、发展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

2.2全局复盘

孙策詔吕範奕棊局面
共四十三着 分局面停
​白先黑后

hellworld
开局放两黑两白于对角星的位置是为中国古代围棋的座子制度,最大限度地抑制了先手优势,同时由于四个座子错分四角,比双方各归一边的布局要容易引起战斗,但座子的目的与鼓励战斗没有联系,不存在强制导向。
hellworld
白1:小飞挂角
黑2:大飞守角
​由于还棋头规定每分断对方一块棋就要贴两目,因此在对方不会轻易选择点三三的情况下古人喜用大飞守角。现代围棋定式多采用小飞守角。
白3:起跳
​古谱中较为常见,如今看来十分罕见的下法。现代围棋讲究“金角银边草肚皮”,即角部最容易围成实空,价值最大,其次是边上的实空。中腹最难成空,所以价值最小。然而宋朝《棋经十三篇》中提出“高者在腹”,认为对中腹的掌控最能体现棋手高超的围棋水平。这一步也是重视了中腹的发展。
黑4:分投
​选点很妙,上下都留有拆二的余地。
白5:下方拆二
​与白3配合不太到位,略显重复,效率不高。
黑6:上方拆二
下方受到进攻,黑棋向上拆二获得根据地,顺带挂角。
hellworld
白7:尖顶
黑8:长出
白9:大飞
​星位尖顶守角,尖顶定式后续变化的一种。白棋尖顶阻止黑棋进角后大飞守角。
黑10:上方逼住
​这步是好手,虽然白棋已经守好了角,但因为是大飞守角并不牢靠,黑棋依然有许多侵入的手段。白棋倘若普通在角上补棋黑棋就占了先手便宜。
白11:下方逼住
​没有顾及角部白棋的弱点,也在下面逼住,走成了上下对称。
hellworld
黑12:小飞
白13:挡
​黑14:脱先拆二
​黑棋二路飞了一手,兼顾了角部,同时和白棋交换后脱先开拆。
白15:挂角
黑16:九三分投
​古棋很忌讳让对方成大模样。施襄夏《弈理指归》:“使敌无大块及拆三之地,布局最醇”。
白17:上方拆二
黑18:下方拆二
​白19:打入
​跟双飞燕的棋形很像,但还是稍稍有点区别。右下角的白棋看起来将要受到黑棋攻击,白棋置之不理,选择直接在上方打入挑起战斗。
hellworld
黑20:靠压
白21:点三三
黑22:挡
白23:爬过
黑24:扳
​极其彰显黑方棋风的一步棋。从棋理上看是问题手,此处是后手官子,黑棋先长下去比较重要,不长白棋可能会在下面虎。然而现在长白棋可以立也可以扳,其中扳变成先手,黑棋需要补棋,不补被白棋左边一夹渡过,接着补棋黑20作用多余,非常难受。实战中黑棋为了不使白棋抢到这点便宜选择在二路扳粘重视官子,自然落到了后手。
白25:挡
黑26:粘
白27:脱先尖顶
黑28:长
白29:大飞
​大场基本争夺完毕,四个角初步定型。
hellworld
黑30:点三三
白31:挡
​面对黑棋严厉的点三三白棋给出了优秀且正确的应法,没有盲目进攻黑棋。如果白棋立下黑棋角里一旦活棋中间处于本就处于弱势的白棋将被两面夹击。为了保证自己的退路白棋选择防守。
黑32:扳
白33:连扳
黑34:叫吃
白35:贴
黑36:提子
​黑棋立白棋接,黑棋粘白棋爬,黑棋只有提掉。
白37:打吃
​白棋弃掉了一子换来角部取得实地,黑棋接上形状太笨重,不接打二还一对棋形也无碍。此战攻防到这里告一段落。
hellworld
黑38:二路透点
​漂亮的一步手筋,思路灵活。
白39:单并
黑40:爬
白41:小飞
​过缓,没有进攻黑棋薄弱点,选择在外围封锁。
黑42:尖补
​一手补净。
白43:小飞
​形成厚势。

真伪辨析

宋版孤本《忘忧清乐集》围棋谱,为南宋初年李逸民编。其北宋前的古谱部分采自北宋棋手刘仲甫所编《忘忧集》,内容据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马端临《文献通考》云:“载唐韦延柘棋诀并古今棋图。”韦延柘即韦挺,唐初棋艺家,撰有《棋图》,《棋诀》二谱。“孙策诏吕范弈棋局”疑似来源于韦挺的《棋图》。

孙吕遗谱的真伪,考古学界和围棋史界一直争论不休。最早对之提出质疑的是清乾隆年间学者钱大昕。其《十驾斋养新录·棋局》云:“予常见李逸民《忘忧清乐集》,首载孙策诏吕范、晋武帝赐王武子两局,皆十九道,疑为后人假托也。”其质疑依据是孙吕时期棋局应为十七道,而遗谱却为十九道,当是伪造无疑。也有今人质疑棋局布局手段和中唐棋路过于相像。

棋盘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17路棋盘与19路棋盘很可能存在并行发展的时代这一结论当然还需要地下文物资料的佐证,但单从棋盘规制质疑已经站不住脚。质疑布局手段的更是一开始就定论此谱必定为伪作后才寻找理由,完全不考虑三国时期的布局随吴图二十四盘一起流传到唐代被唐代棋手学习的可能。

日本学者渡部义通认为东汉时期已经盛行19路棋盘,17路棋盘势子存在局限,因此势子制在两汉时代是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十九道棋局的诞生。《围棋史话》则从编者角度分析认为《忘忧清乐集》有宋刻本,其发现和流传经过十分清楚。宋人著书刻书一般比较谨严,该书所收图谱当有所本。另外,在有三国邯郸淳《艺经》所记、有南朝《读曲歌》所咏的情况下,作为棋待诏的李逸民不可能自己作伪,也不可能不辨不查便摭拾前人伪谱于集中,而取信宋徽宗和世人。从这个情况看,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时期,17道围棋和19道围棋都在流行。三国时期,17道围棋主要流行于北方,19道围棋主要流行于南方,特别是吴国的宫廷中。到两晋时期及其以后,19道围棋也开始在北方流行开来。《弈人传》更是记载了李逸民所述:“此谱中列孙策诏吕范、晋武帝诏王武子、唐明皇诏郑观音弈棋三局。千载而下,余得凭谱复按之,何其幸与。”明确表示了这三张古谱乃是“千载而下”,还特意提到徐铉改制一事:“古棋图之法,以平上去入四隅为记,交错难辨。徐铉改十九路为字:一天、二地……以易古图之法,甚为简便,世之弈师有能言其故者乎?”此改制并非将17或18路改为19路,而是改良了19路古棋图的记叙方法,说明李逸民在采取徐铉方法重编棋谱集时收编的古棋谱也应原本就是19路。

结语


围棋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古代中国智慧的传承与演变的见证。围棋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相互交织,融入了哲学、军事、艺术等领域,千年以来持续吸引着人们的热爱和探索。《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世对局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研究价值,尽管真伪性方面始终存在诸多争论,但笔者认为仅凭上述证据远远不足以断言其必定为后人假托之伪作。
本文并非具备专业性质的学术论文,利用平日空余时间撰写而成,碍于篇幅有限没能在文中探讨有关围棋与《周易》以及河图洛书之联系,对此深表遗憾。未按照正规格式书写且偶有用词不严谨的情况出现,请各位读者海涵。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推荐阅读


《围棋规则演变史》
《敦煌棋经与孙吕遗谱——古代中国围棋源流浅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围棋》
《古代围棋诗词刍论》
《围棋文献的古典目录学分类流变考述》
《魏晋风度和名士围棋》
《棋待诏与名人棋所——中日古代围棋官职考略及比较》
《论围棋的起源与发展》
《棋经十三篇的围棋观》
《论魏晋南北朝的围棋文化》
《漫谈魏晋时的围棋》
《古代围棋诗词刍论》
《敦煌围棋史料述略》
《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的兴盛及其原因》
《从世说新语看围棋的文化内涵变异》
《古代围棋运动的历史进程及其文化价值》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围棋活动》
《论汉魏六朝围棋赋》
《六朝的休闲娱乐活动——以投壶和围棋为例》
《曹氏文人群的棋类游戏及其文学创作》
《敦煌民间发现古代围棋子的初步研究》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浅论围棋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
《周易与围棋之道》
《忘忧清乐集与北宋东京的围棋记忆》
《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文化刍议》
《忘忧清乐在枰棋——论围棋与古代文人的生活》
《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谈围棋与中国的古典哲学》
《围棋赋与中国古代棋论话语》

附录


hellworld
(款: 三国名人多善弈,世传唯一三国棋谱为孙策、吕范之对局。 此局收录于宋代著名棋谱《忘忧清乐集》,全谱共四十三手,弈于十九路棋盘。白先黑后,盘面双方各有两枚“座子”,最终胜负不明。此谱距今一千八百年之久,亦为传世棋谱之最早。乙未年立秋仅作于北京,忘忧居士玉敏并题。)